深圳购房交流群

在“微信”中打开加入群聊

加入群聊

打造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光明规划蓝图公示!2035年充满想象

4月23日是,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发布《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的公示,此规划的公示期30个自然日(自2023年4月23日至2023年5月22日)。

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按照国家、省、市统一工作部署,光明区组织开展了《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谋划2035年光明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为光明区全面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湾区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提出:

–到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管理服务人口为180万人。全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5100万平方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教育方面,到2035年,全区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5.2万座;全区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16.8万座;保障全区幼托学位数不少于5.6万座。

–交通方面,依托广深港及赣深高速铁路、深广中轴及深莞增城际铁路、外环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及城市轨道网络,实现30分钟到机场、口岸,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

区内将有2条高铁(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 2条城际(深莞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2个枢纽(光明城站、科学城站)。

–在空间结构方面,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光明中心区与公明中心区共同组成光明中心, 是集总部办公、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生态休闲、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两区驱动:大科学装置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核心引擎和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

目标:

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2025年,初步建成集中度显示度彰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2035年,基本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

2050年,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发展规模:

至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管理服务人口为180万人。 

按照14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按照180万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高等级文化、医疗、行政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 

坚持内涵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路线,以强化科创和城市服务职能为导向,强调产城融合和用地功能 多元复合,激发和提升城市活力,实现“工业城区”向“综合城区”的总体转型。

区域协同,共建湾区科创引擎:

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与港澳、广州、东莞、珠海等地合作,共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与深圳其他区加强合作、互相支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共谋大局, 支撑全市构建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开发格局。

引导空间结构,统筹三生格局 

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

光明中心区与公明中心区共同组成光明中心, 是集总部办公、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生态休闲、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两区驱动

大科学装置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核心引擎和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

双廊延展

龙大科技创新走廊和茅洲河创想活力走廊, 链接区域、汇聚创新活力、体现高质量发展、彰显高颜值风貌。

绿环萦绕

以巍峨山、大顶岭、 大雁山、五指耙、公明水库等山水田园为主体形成的生态绿环。

科技驱动,建设科研经济高地

光明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要素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发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驱动光明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大科学装置集群 

核心区布局世界级大科学装置, 拓展区为大科学装置衍生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科教融合集群

布局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及科研机构等。

科技创新集群

优先布局大科学装置、公共技术平台、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 产业转化平台等科技创新设施。

>产业提质,构建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以智能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要方向,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 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可见光通讯与光计算等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提升现代服务发展能级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优先发展科技服务、创意文化、商贸流通等产业。

推动传统制造创新升级

加快传统制造与科创研发的深度融合,提升发展时尚服饰、智能钟表、高端模具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集群发展,建成科研经济主阵地 

积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能级和空间绩效,形成“一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

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

环绕大科学装置集群及科教融合集群,布局李松蓢、上村莲塘、耙塘、光明云谷等科研转化园区,推动基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依托凤凰、玉塘、马田、公明等现状产业片区,推动产业空间集聚连片、产业集群生态完善,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优化居住空间,实现住有宜居

增供给:增加居住用地及住房供给, 促进产城融合,实现住有所居。到2035年,全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5100万平方米。

优布局:优先在组团中心、轨道站点、茅洲河沿线等公共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及景观良好区域规划居住用地,促进就业空间和居住 空间紧密结合。

提品质:改善老旧住区居住条件, 提升环境品质;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把城中村逐步改造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强保障:优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应,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科学家园 

着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形成重要的高校集聚区。围绕高校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集聚一流研究院所、顶尖科研人员和科技创新人才,引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国际美术馆(暂用名)等一批国际一流的文体设施,打造湾区文化地标

高水平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等综合医院, 加快引入专科医院,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坚持全面覆盖,面向全龄友好,全面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公平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

高中:加大高中学位供给,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35年,全区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5.2万座。

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与建设。到2035年,全区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16.8万座。

幼托:多途径扩充幼儿园学位,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到2035年,保障全区幼托学位数不少于5.6万座。

交通:

依托广深港及赣深高速铁路、深广中轴及深莞增城 际铁路、外环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及城市轨道网络,实现30分钟到机场、口岸,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

积极融入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依托深广中轴城际铁路和深莞增城际铁路,实现1小时到达湾区地方性中心及重要功能节点。

区内将有2条高铁(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 2条城际(深莞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2个枢纽(光明城站、科学城站)。

建设“二横三纵”高快速路体系

“二横”为外环高速公路及外环快速路,“三纵”为南光快速路、龙大快速路及龙观快速路北延,促进光明区与海洋新城、国际会展城、坂雪岗科技城、东莞滨海新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周边重要功能区的联系。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保障,多样化公交和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交体系。规划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步行 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管理水平;预留交通走廊与重大交通设施用地,为未来城市发展保留弹性。 

【楼市大事】 所属房网/咚咚找房平台 资讯中心团队原创号!

图片[1]-打造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光明规划蓝图公示!2035年充满想象-楼市科学

本站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之,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处理。

深圳购房交流群

在“微信”中打开加入群聊

加入群聊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图形验证码
取消
昵称表情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