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住”和“投资”作为市场上最主流的两种需求导向,但由于在很多神仙的理解里都认为彼此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导致许多人在买房时,本来明确的知道自身住房需求,可以很顺其自然根据楼盘特征搭配组合挑选出合适自己房子。
愣是在关键的决策点,扯到投资这门玄学上开始犹豫和彷徨,担心为了自住需求被市场无情抛弃,变成买房投资的反面案例,未来被历史审判。
至于为啥“自住”和“投资”会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理由嘛,也非常粗暴和容易理解。
适合自住的房子,怎么也得位置好、学校好、商业好、配套全、社区成熟是不是。
那既然啥都好,地段都成熟了,发展空间在哪,以后的升值潜力怎么来,会不会就变成了下个罗湖呢。
既然社区成熟那楼盘不就老了,过个十年再转手是不是就没人接盘了。
尤其是买的还是高层住宅,物业后续没维护好,说不定想抖音说的一样以后就成了贫民窟呢。
所以买房不能自我为中心,得有前瞻性,得看规划,得买未来。
意思是既然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那房子的“投资”和“自住”需求就应该分开,房子怎么住不是住,租也一样嘛,考虑投资价值和升值潜力赚钱要紧。
但这套观点的bug也显而易见,就比如比较直接的两点便是:
1,在以前深圳还是高速发展的年代,加上大多人对买房投资的意识并不强烈。
普遍老一辈的购房群体,对核心地段会有更高的认可度,对“新区”“规划”“概念”“发展”等会看得比较傲慢。
直接性的就导致了,新区的“规划”“概念”等变量,并没有给到估值,或估值很低,这部分预期落地,房子的综合条件更好了,自然这部分房子在以前就涨的多。
也正因如此,大多人发现了这财富密码,买房投资上也形成了惯性思维,认为买涉及“新区”“规划”等因素的楼盘能获得更高理想的投资回报。
直接就导致了这部分“发展预期”在很前期的阶段,也容易有较高的估值,进而实际的回报率很难拉开过往那么大的差距,甚至因为兑现不顺利,还会有负面性。
2,房子的涨幅,除了区域的发展变迁之外,还有需求结构的变化。
以前学校不紧张,后来婴儿潮导致近十年上学矛盾大,新一代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了,对子女教育也就重视了,所以学区房在之前涨的多。
以前的老一辈的购房群体从艰苦年代走来,务实主义居多,而不像顺着网线长大这批新生代,两者对地段和品质的重视程度,几乎成反比,时代更迭也自然也会导致次新房认可度更高。
前者意味着,靠规划概念/发展变迁,等地段进阶的机会并没有那么理想,回报率低了,风险还大了。
后者则说明,想跑出更好的投资收益不只是地段变迁这一条。
其实还有个比较重要的,我之前没提到过,这次做下补充。
我非常主观和狭隘的认为,“自住”和“投资”其实彼此的逻辑关系完全可以简单一些。
适合自住的房子,其实就是目前和居住体验相关的属性,如前面说的位置好、学校好、商业好、配套全、社区成熟等等,综合属性够好。
这些属性叠加起来的综合条件,让房子的产品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也构成了好的综合居住体验。
而投资的本质应该是现在以同样或更低价格买的房子,以后能有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接手。
因此,只用想明白,为什么以后有人愿意花更高的价格接手就够了。
对于这么个问题完全可以换算成:以后能不能住的更加舒服。(也可以一直吹泡泡 但迟早会破 不长久 不提倡)
如果能,那么这时间得多久,这点价格差到底值不值,想明白就行了。
1,明白自住和投资并非完全对立,本质还是同根同源,只是时间段错位。
2,理解有“规划”≠“有潜力”,得是未来能带来更正向的居住体验,提高产品竞争力才行。
因为我认为,就算前海的饼全部画成,目前可以买的这些房子,未来的居住体验/产品竞争力,也不见得会比同价段(20%价差以内 同楼龄)的其他产品条件近似竞品强。
但很长时间内的居住体验、租金、流通性、上学都是比较负面的,也有饼画不成的风险,这点价差,并不是很划算。
我不喜欢去挑极端案例去强行佐证,数据都严谨比对过了,逻辑应该也不难理解,如果要有不同意见就意味着居住体验上,未来能和这些竞品再高个台阶。
因为我觉得如果拿楼龄一样的产品去和其他热门风口地段去对比,很长时间内,福田都还是相当能抗能打的。
ps.以上观点,只适用于二手,或者不受限价背景的新房。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唐老师傅Pro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