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深圳这边正儿八经的买房,哪怕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市场表现贼差的罗湖等一众东部板块。
只要是住宅,拉长时间周期看,也不见得会很差,就投资效益可能不那么理想,但至少不至于亏钱。
稍微头脑发热买了商住公寓,也就是被套的时间比较长罢了,本金大部分还能保住,似乎也还好。。(延伸阅读 对公寓的二次思考)
但有些奇奇怪怪的房子,一旦碰了,搞不好就是直接活埋了。
硬推这些房子的人,绝对赚的是房血馒头。
一、
最近一年就有好几个朋友说前海的写字楼在卖,五年前七八折的价格,还能给高佣金,求个解脱。。。
此类现象放到深圳其他片区,实际也半斤八两。
主要是深圳这边的城市规划有点鸡贼,各个区域都要预留大片的商业用地,留着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
比起南山目前就前海三湾,太子湾,后总,超总,留仙洞这么多地,福田的香蜜湖金融街,河套也是花了好多年的饼了。
除了罗湖几乎每个片区都有这种特色。
这就导致写字楼一直就不缺,而且还把空置率给高得老高了。
然后嘛。。亏得明明白白。
二、
工业性质(M0)类型的房子,此类地块产权官方定位是新型产业用地,规划的是工业性质,可以理解为是矮点的办公楼。
由于限制了只能公司购买,加上写字楼本来市场就凉透了,基本没人要。
很多房企就悄悄的改成了公寓,在早期市场还在野蛮生长那会,把价格做到普通商住公寓的六七成。
包装出各种新型规划概念,产业园区的憧憬以及未来租售比有多高,真就很多人吃这一套。
到了现在,贝壳上挂盘量最大的那些楼盘,基本就有这些项目的身影,当初只能全款买,现在半价还不一定有人要。
三、
商铺市场在很多年前,也是颇有热度,一铺养三代,xxx万/平铺王等等传说,就是在那远古时期整出来的。
到了现在一地鸡毛,有些几乎是20年前的原购价,原价转让都没人要。。
原因很简单,在深圳这边盖个稍微大点的楼盘就喜欢整成综合体,又新又方便,搞得深圳遍地都是大型商业。
以前商业中心和地段的稀缺性基本都被稀释掉了,好的商铺火爆期的寿命周期也在急速跌落。
按正常思路去买,现在很多商铺也不算贵,顶多就是套十年还是二十年的差别,也不至于亏掉裤衩。
但因为不好卖,有些kfs会把把硬骨头丢出去,商铺批量打包给投资公司去处理,有些的操盘手法属实离谱。
拿过来原地涨个两三倍,做些高租金假租约,约定买后交给她们,n年内租金回报率有多高,可以按合同返租。(商铺卖完 签合同的公司破产清算)
然后天天去中介地铺挨个送礼品嘘寒问暖做宣讲,给出巨夸张的佣金,以及中介层层领导的高回扣。。。
在数不清的客户上门中,真就有些人头脑发热买了。。
最终结果,只能一声长叹。
四、
回迁房这块,感觉水也特别深,前几年的野蛮生长让这个领域有很高的关注度。(延伸阅读 深圳回迁房值得博吗)
但其中也伴随着乱象从生,虽然有小概率可以在其中精耕获得超额的回报率。
但也比其他市场有更大的概率被活埋。
就比如有些地方,本来啥子也没有,被中介收到手之后,单价翻个倍,面积翻个倍,然后加上旧改概念,就开始卖了。。
又或者一米之隔的旧改规划,未来十几年旧改无望那种,被混着当成回迁房差不多的价格来卖,就欺负哪些不懂的小白。。
类似的乱象,不在少数。。
五、
感觉这些坑在行业内都是常识,基本不存在争议,并不是我不想点名,而是名字太多点不过来。
产品类别进一步延伸还有些很离谱的“临深”和旅居、养老、海外地产、海外土地啥的。
但这些需要收集数据来论证,理解不够深刻就先挂一边,以后再填坑。

深圳购房交流群
在“微信”中打开加入群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