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价值的科学评估

8-1657117049


感觉很多人对于不同新房项目的价值高低评估,普遍有点过于粗暴了。


就比如现在市场上用的最流行的两种分析方式:


1,看该楼盘和周边二手房之间的单价差,也就是所谓“倒挂”,比例越大则性价比越高。


2,看项目的讨论热度和销售成绩的表现,这两者越正面则价值越高。


此类论调足够简单和有说服力,通俗易懂,进而在舆论传播的优势很大,一直深入人心。


不否认用此方法论得出的大部分结果,确实也没啥毛病。


但若是深入思考其中的底层逻辑会发现,还是会有明显的bug。


导致在部分决策场景时容易给带偏造成误判,进而错过一些不必要的机会。


便于理解,在聊之前我先引入两个栗子供于大家参考:


一、


华润城润玺1期和深铁懿府1期,作为20年底同期入市开盘的项目。


前者当时刷新了深圳打新这概念的难度,首创万人抢房的场景,而后者仅两千余人参与。


7-1657117050


但时间轴拉到21年底,这两盘子的2期项目又一次同期进入市场。


润玺2期比起1期加量不加价,普遍有着更好的景观面和品质(据传)。


懿府2期则是相比1期更差的位置和户型使用率,还因为户型客厅书房采光遮挡缺陷,一度被网暴。


但仅过了一年,润玺2期从万人抢房的网红盘跌落至仅有1486人参与,开盘当天更是没卖完,剩下200套销售了半年之久。


6-1657117050


甚至开启了5000元/套的全民营销。


而懿府2期不仅参与人数更多,弃选率更低,甚至连被网暴户型的低楼层也并没有把战线拉长多久,当天还直接日光清盘。


如此大的转变,仅仅只是过了一年。


二、


万科光年四季和民轩揽翠台,作为在光明同区域两隔壁的项目,也是正好都在20年下半年开盘。


6-1657117052


前者由万科操盘,社区更大,也有着更明显的品牌效应和品质优势,总体观感更好。


8-1657117053

0-1657117054

3-1657117054

0-1657117055

0-1657117055-1


后者作为小房企,品质存在不确定性但也有金地物业加持,正常来说刚需盘楼龄一样很难拉开太大差距。


反倒是揽翠台基于独特的户型设计,在当时实现了69平2房,78平的3房和89平的南北通透4房,可以说户型上是压倒性的优势。


3-1657117056

2-1657117056

2-1657117056-1

8-1657117057


户型功能性的价值权重高,懂得抓大放小的道理就能明显感觉到,性价比方面揽翠台是应该要比光年强上不少的。


但最终的销售结果上,揽翠台在更好的市场时机和行情推出来,两次销售都是两百人不到参与,百余套还险些卖不完。


而万科光年四季则是超两千人参与认筹摇号,开盘当天直接日光。


如此大的反差,应该值得大家认真探究背后的原因。


三、


首先是项目热度和销售成绩,真就不一定和楼盘本身的价值/性价比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因为这个公式能成立的前提得是购房者能够绝对理性。


大多人在买房时对市场关注尺度不一,导致都会有一定的信息差。


进而在购房决策时,容易被市场情绪、舆论走向、营销氛围等引导,做出一些随大流的无意识行为。


说白了就是很难做到足够理性。


这个也不难理解,如果购房者都能理性的判断项目价值,那还砸钱做营销干嘛子。


关键项目热度也有马太效应,人们容易往头部项目过度集中,哄抢气氛下不仅容易强化优势弱化缺点,也会诞生一些本可有可无的需求。


所以热度和销售成绩上绝对碾压的优势,有可能性价比上只是相对优势,排除噪音之后,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四、


接着是关于“倒挂”这个概念,很多人都是习惯性的看周边二手房卖多少。


然后比较项目价格,来得出限价“红利”有多少来计算和比较性价比。


但似乎少有人提及在二手房市场实际表现中,有些变量对市值影响巨大。


就比如户型功能性、楼龄、学校等等,通常有良心点的就可能会区分下学校上的差异。


但也特别容易被忽略或弱化。


所以在这套体系里,如果该项目周边没有综合素质和条件比较接近的二手可比较时,会显得特别吃亏。


反过来说这也是以前华润城、海德园等强势次新区域的新房容易被推上网红盘宝座的关键原因。


但凡臻山府还在限售没有各种惊悚的成交数据立着,就算整个市场啥也没变,参与人数也至少会缩水一半以上。


但这些短期的信息差与海德园的价值,压根就没啥直接的关系。


五、


因此在审视项目项目实际价值时,想要更客观的评估价值,应该在原本看热度和倒挂思路的基础上,适当打些补丁。


上面提到看倒挂时,互联网上主流的舆论容易一味地和周边对比单价,忽略或弱化楼龄和功能性带来的差距。


那么对于楼龄和户型功能性以及楼盘本身一些比较细节的属性,更加严谨的进行比较,似乎就基本没啥问题了。


不过这好像是句废话。。。


通常我个人比较习惯的做法是,同时再衍生两个思考维度:


1,同样的价格在目前的市场上,能买到怎样的房子,和该项目比较如何


2,同样条件的房子,在市场上目前价格大概属于怎样的水平,空间有多大


若是对这些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想买错真的很难。


六、


只不过这些建议似乎看着也不那么靠谱,因为要做到也有点难。


互联网上的挂盘基本都成了指导价,成交数据更是直接没了,真就尴了个尬。


虽然说现在楼市科学的小程序,已经把这些问题,做些相应的解决方案,适当的降低了一些信息不对称。

但能对我说的这些有概念,基本还是得把预算内的二手给横向都看一遍。。。对总体的行情有一定的敏感性才行。


作量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有点大。


本来就是因为关注度不够深,有信息差导致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好像还把对知识和专业要求变得更高坑挖的更大了。


但请相信我,不论是否会买二手,没事都可以跑一跑符合自己需求和预算的二手房,投入产出比是一定对等的。


这是增加市场敏感度和理解深度最有效的方式,同时感受过如今二手市场那迎面而来的恶意,也会对买房形势有更合理的判断。


不容易被市场节奏和情绪给带偏了方向。


同时也能发现,市场上乌烟瘴气的舆论和谬论,简直铺天盖地。


10-1657117057

深圳购房交流群

在“微信”中打开加入群聊

加入群聊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